深圳小产权房网深圳小产权房网

深圳小产权房历史遗迹?发现深圳(音频)|深圳民居知多少之“宝安型”

https://image.netwin.cn/cms/2021/11/26-20-28-533785.mp3

【主播】

刘悠扬(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栏目介绍】

《发现深圳》是读创/深圳商报旗下一份有影响力的文化周刊,致力于挖掘深圳不为人知的历史,开设以来深受市民欢迎。现在我们将《发现深圳周刊》的内容声音化,每天5分钟,给你讲讲关于深圳历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识。

【本期内容】

谈到深圳的传统民居,可能是深圳人最陌生的话题了。很多人都误以为,深圳真的是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今天的大都市,其实,深圳现存的传统民居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且还有许多不同的建筑风格。今天来讲讲第一种:宝安型传统建筑。

宝安型传统建筑

◎廖虹雷彭全民

1000多年前,宝安先民从中原一路迁徙到这块背山靠海的地方卜居,非常注重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换句话说,在选择立村建基之地时,很注重山形地势、水流风向、阳光空气等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黄帝宅经》曰:“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

清嘉庆《新安县志·與地图·风俗》载:“房屋多土墙,但蔽风雨。今尚黝(黑)垩(白),砌以砖石。”宝安传统民居,具有中原民居特色,建筑风格多为白墙黑瓦,砌以砖石,为子子孙孙留下百年居所。宝安传统民居明显地以方言语系和宗族群居而划分,因而族群的建筑风格有异、类型有别,功能和习俗方面,亦不尽相同。

古代宝安的地理特点明显在于:西北背靠东莞、广州,西南临海,东北连接惠州,东南面海,正南与香港接壤;境内五分之三为山冈丘陵,五分之二为小面积平原。于是,珠三角的广府文化、惠州的东江客家文化、汕尾的闽南潮汕文化和香港的西洋文化,都向宝安地区交集。宝安区域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本地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具体来说,宝安传统建筑呈现五大类型和特色。

第一种是宝安(本地)型传统建筑,又可称为“本地型”传统建筑。它的特征一是中心巷尾神厅式围村。“围村”专指讲广州方言的“广府民系”居民所创使用的那些围合式住居建筑群,本地人将其称为“围村”,是一个专有名词。如“水围”“洪围”“沙埔围”“福镇围”“蔡屋围”等;有的不使用“围”,如“浪心村”“清湖村”“凤凰村”“笋岗村”等。“围村”采用围合式住居建筑组群,先建一圈近似正方形的夯士或青砖围墙,四角大都建有炮楼,围墙正面大约正中仅留大门一座,其余三面无门出入。大门内为一条直通后墙的沿中轴线设置的中心巷道,巷道尽端是一间倚靠后墙而建的“神厅”,巷道两侧横向布置三到五排单层住屋;围墙体与围内建筑之间有空间隔开,围村建成后一般在围墙内侧倚墙建造一周规格较小而且简易的杂物间,以后再发展为正规住屋。故这种围合式住居建筑群,被称为“中心巷尾神厅式村围”。

二是小式飞带垂脊。通俗地说,从建筑的侧面看,两条垂脊的上部相交于山墙的顶端,形成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立面,呈“人”字(广府工匠称之为“金字”形)山墙面,垂脊顶端尖如利剑、薄如利刃,两侧垂脊向下形成抛物线曲折,是其他地方以及其他种类型建筑物所见不到的。

三是单开间门厅主屋二水归堂式排屋。这种直排屋的基本单位都是单开间面宽,前为门厅,后为主屋;外墙正中设一个双扇门,上有贴墙勾滴灰塑彩绘门罩;入门为门厅,门厅左内卫生间、右厨房;主屋正中设一双扇门,前为起居室、后为卧室、上为储物间;主屋前坡水落在门厅瓦面上,门厅向内单坡的水从檐口落入小天井,这种结构相对北方的“四水归堂”而被称作“二水归堂”。此种“二水归堂”排屋有宝安新安街道的流塘村、西乡街头的西乡村,福永街道的怀德村和松岗街道的潭头村等。

四是宝安式小铳斗炮楼。围头村属于核心家庭的设有一个小院子,属于大家族全村的就没有院子;为了护村守院,围头村的围墙顶部大都设有小铳斗式的突出的射击平台,所以称之为“宝安式炮楼”。

根据深圳市考古专家多年的普查,具有以上四个特征之一的建筑,在“大宝安”(明万历年前宝安、东莞同属一县)地区以外完全找不到,故定名为“宝安(本地型)”建筑。坪地西湖塘老围是比较典型的宝安类型围村。